|
000
|
01770oam2 22003131 450
|
|
001
|
0126153119
|
|
005
|
20241126153119.0
|
|
010
|
|
@a978-7-5690-6655-5@dCNY78.00
|
|
100
|
|
@a20240626d2024 em y0chiy0121 ea
|
|
101
|
0
|
@achi
|
|
102
|
|
@aCN@b510000
|
|
105
|
|
@ay a 000yy
|
|
106
|
|
@ar
|
|
200
|
1
|
@a初唐四杰辞赋研究@Achu tang si jie ci fu yan jiu@f何易展著
|
|
205
|
|
@a第2版
|
|
210
|
|
@a成都@c四川大学出版社@d2024.04
|
|
215
|
|
@a309页@d24cm
|
|
225
|
2
|
@a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Azhong guo wen xue yu wen hua yan jiu cong shu
|
|
300
|
|
@a“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项目资助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重大培育项目资助 重庆师范大学“博望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资助
|
|
314
|
|
@a何易展, 1974年生, 曾用名何鹏远, 四川平昌人,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西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博士生导师, 重庆师范大学“博望学者”特聘教授,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兼任重庆国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
|
|
320
|
|
@a有书目 (第295-306页)
|
|
330
|
|
@a本书首先描述和探索辞赋发展演进的脉络及其主客观原因, 从辞赋观念的演变入手, 厘清了赋骚关系、文与诗赋关系、杂文内涵与本质, 从而探析四杰与唐代的赋体文学观念, 在辞赋流变史中, 确立了唐代辞赋的地位和四杰辞赋观念的贡献, 同时对辞赋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新的看法 ; 其次裒辑四杰辞赋作品, 并就其作年、文本内容做疏证考释 ; 再次讨论四杰辞赋篇目、分类及文本在语言、文学及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 研究其赋作所用之韵律 ; 最后研究“四杰”被视作一个文学群体的共性, 关注四杰各自的创作个性。
|
|
410
|
0
|
@12001@a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
|
606
|
0
|
@a赋@Afu@x文学研究@y中国@z唐代
|
|
690
|
|
@aI22@v5
|
|
690
|
|
@aI207.224@v5
|
|
701
|
0
|
@a何易展@Ahe yi zhan@4著
|
|
801
|
0
|
@aCN@b人天书店@c20240626
|
|
905
|
|
@aCKNYKJZYXY@b300720774-6@dI22@e274@f3
|
|
|
|
|
| |
| 初唐四杰辞赋研究/何易展著.-第2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04 |
| 309页;24cm.-(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
|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项目资助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重大培育项目资助 重庆师范大学“博望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资助 |
| |
| ISBN 978-7-5690-6655-5:CNY78.00 |
| 本书首先描述和探索辞赋发展演进的脉络及其主客观原因, 从辞赋观念的演变入手, 厘清了赋骚关系、文与诗赋关系、杂文内涵与本质, 从而探析四杰与唐代的赋体文学观念, 在辞赋流变史中, 确立了唐代辞赋的地位和四杰辞赋观念的贡献, 同时对辞赋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新的看法 ; 其次裒辑四杰辞赋作品, 并就其作年、文本内容做疏证考释 ; 再次讨论四杰辞赋篇目、分类及文本在语言、文学及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 研究其赋作所用之韵律 ; 最后研究“四杰”被视作一个文学群体的共性, 关注四杰各自的创作个性。 |
| ● |
正题名:初唐四杰辞赋研究
索取号:I22/274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720774
|
300720774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22/274]
|
在馆
|
|
|
2
|
720775
|
300720775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22/274]
|
在馆
|
|
|
3
|
720776
|
300720776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22/274]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