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
01513nam0 2200289 450
|
|
001
|
012021000312
|
|
005
|
20211029175901.6
|
|
010
|
|
@a978-7-5598-3336-5@dCNY48.00
|
|
100
|
|
@a20210311d2021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
102
|
|
@aCN@b450000
|
|
105
|
|
@ay a 001yy
|
|
106
|
|
@ar
|
|
200
|
1
|
@a儒家与康德@Aru jia yu kang de@f李明辉著
|
|
205
|
|
@a增订版
|
|
210
|
|
@a桂林@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d2021.1
|
|
215
|
|
@a290页@d21cm
|
|
314
|
|
@a李明辉, 1953年生于台北市。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
320
|
|
@a有书目 (第273-280页) 和索引
|
|
330
|
|
@a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流, 康德则在西方哲学中建立了第一个自律伦理学系统, 两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内涵, 深远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 至今依然如此。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则, 建立了自律伦理学, 康德对西方伦理学思考所造成的这种根本转向被称为“伦理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从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识出发说明道德的本质, 儒家则主圣人之道本乎人心, 仁义道德不离人伦日用。东西方圣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 如电光石火般交会,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李明辉教授《儒家与康德》(增订版) 以自律道德为主要论述的切入点, 试图阐明康德的“自律”概念, 探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 并比较康德的“幸福”概念与儒家的“义利之辨”。
|
|
600
|
1
|
@a康德@Akang de@g(Kant, Immanuel),@f1724-1804@x伦理学@x研究
|
|
606
|
0
|
@a儒家@Aru jia@x伦理学@x研究
|
|
690
|
|
@aB82@v5
|
|
690
|
|
@aB2@v5
|
|
701
|
0
|
@a李明辉,@Ali ming hui@f1953-@4著
|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11029
|
|
905
|
|
@aCDNYKJZYXY@b300632860-2@dB82@e195@f3
|
|
|
|
|
| |
| 儒家与康德/李明辉著.-增订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
| 290页;21cm |
| |
| |
| ISBN 978-7-5598-3336-5:CNY48.00 |
|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流, 康德则在西方哲学中建立了第一个自律伦理学系统, 两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内涵, 深远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 至今依然如此。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则, 建立了自律伦理学, 康德对西方伦理学思考所造成的这种根本转向被称为“伦理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从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识出发说明道德的本质, 儒家则主圣人之道本乎人心, 仁义道德不离人伦日用。东西方圣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 如电光石火般交会,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李明辉教授《儒家与康德》(增订版) 以自律道德为主要论述的切入点, 试图阐明康德的“自律”概念, 探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 并比较康德的“幸福”概念与儒家的“义利之辨”。 |
| ● |
正题名:儒家与康德
索取号:B82/195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632860
|
300632860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82/195]
|
在馆
|
|
|
2
|
632861
|
300632861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82/195]
|
在馆
|
|
|
3
|
632862
|
300632862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82/195]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