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
01518oam2 22003011 450
|
|
001
|
0126153113
|
|
005
|
20241126153113.0
|
|
010
|
|
@a978-7-5130-8625-7@dCNY80.00
|
|
100
|
|
@a20240318d2024 em y0chiy0121 ea
|
|
101
|
0
|
@achi
|
|
102
|
|
@aCN@b110000
|
|
105
|
|
@aa a 000yy
|
|
106
|
|
@ar
|
|
200
|
1
|
@a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Aren gong zhi neng sheng cheng nei rong de zhu zuo quan fa lv wen ti yan jiu@e以人本主义为视角@f游凯杰著
|
|
210
|
|
@a北京@c知识产权出版社@d2024.01
|
|
215
|
|
@a315页@c图@d21cm
|
|
225
|
2
|
@a法学研究文丛@Afa xue yan jiu wen cong@i知识产权法
|
|
300
|
|
@a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 —— 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
|
314
|
|
@a游凯杰, 女, 福建三明人, 华侨大学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科技法、网络法。
|
|
320
|
|
@a有书目
|
|
330
|
|
@a本书以问题为导向, 围绕AI是否可以成为或视为作者、AI生成内容是否可以被定性为作品这两大问题展开 ; 以人本主义为主线, 在AI作为著作权主体的适格性分析和AI生成内容作为著作权客体的适格性分析中都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以“层层深化”为研究路径, 沿着“哲学 —— 法学 —— 著作权法学”的路径逐层、逐步地展开研究 ; 以“先破后立”为论证方法, 先从反面证否了AI生成内容在著作权上的法律地位, 再从正面证成了以广义邻接权保护AI生成内容的适当性。
|
|
410
|
0
|
@12001@a法学研究文丛@i知识产权法
|
|
606
|
0
|
@a著作权法@Azhu zuo quan fa@x研究@y中国
|
|
690
|
|
@aD92@v5
|
|
690
|
|
@aD923.414@v5
|
|
701
|
0
|
@a游凯杰@Ayou kai jie@4著
|
|
801
|
0
|
@aCN@b人天书店@c20240318
|
|
905
|
|
@aCKNYKJZYXY@b300720125-7@dD92@e1360@f3
|
|
|
|
|
| |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以人本主义为视角/游凯杰著.-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4.01 |
| 315页:图;21cm.-(法学研究文丛.知识产权法) |
|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 —— 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
| |
| ISBN 978-7-5130-8625-7:CNY80.00 |
|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 围绕AI是否可以成为或视为作者、AI生成内容是否可以被定性为作品这两大问题展开 ; 以人本主义为主线, 在AI作为著作权主体的适格性分析和AI生成内容作为著作权客体的适格性分析中都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 以“层层深化”为研究路径, 沿着“哲学 —— 法学 —— 著作权法学”的路径逐层、逐步地展开研究 ; 以“先破后立”为论证方法, 先从反面证否了AI生成内容在著作权上的法律地位, 再从正面证成了以广义邻接权保护AI生成内容的适当性。 |
| ● |
正题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索取号:D92/1360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720125
|
300720125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D92/1360]
|
在馆
|
|
|
2
|
720126
|
300720126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D92/1360]
|
在馆
|
|
|
3
|
720127
|
300720127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D92/1360]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