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
01726nam0 22003251 450
|
|
001
|
0120210520
|
|
005
|
20240920210520.0
|
|
010
|
|
@a978-7-111-72238-0@b精装@dCNY228.00
|
|
100
|
|
@a20230615d2023 em y0chiy0121 ea
|
|
101
|
1
|
@achi@ckor@ceng
|
|
102
|
|
@aCN@b110000
|
|
105
|
|
@aa a 000yy
|
|
106
|
|
@ar
|
|
200
|
1
|
@a无线电能传输@Awu xian dian neng chuan shu@e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f(韩) 林春泽, (美) 米春亭著@g戴欣译
|
|
210
|
|
@a北京@c机械工业出版社@d2023.05
|
|
215
|
|
@aXVIII, 509页@c图@d26cm
|
|
306
|
|
@a由Wiley授权出版
|
|
312
|
|
@a英文题名取自封面
|
|
320
|
|
@a有书目
|
|
330
|
|
@a本书共分为六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移动电源、无线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IPT的耦合线圈模型、回转器电路模型、磁镜模型和通用统一动态相量等理论。第三部分讨论了RPEV的动态充电问题, 从引入动态充电开始, 总结了RPEV的历史, 解释了I型和S型超细供电导轨的设计, 以及用于IPTS的控制器和补偿电路、有源抵消的电磁场抵消方法等。第四部分从静态充电和非对称线圈的介绍开始, 解释了大容量EV充电器设计, 以及EV充电器的电容式电能传输和异物检测。第五部分从耦合磁谐振系统的回顾开始, 介绍了IPT手机和机器人的移动应用, 阐述了中远程IPT和偶极子线圈自由空间全向IPT, 并讨论了机器人二维全向IPT。第六部分阐述了无线核仪器和SMF等WPT的特殊应用, 并展望了WPT的发展前景。
|
|
510
|
1
|
@a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mobile devices@zeng
|
|
517
|
1
|
@a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Adian dong qi che ji yi dong she bei ying yong
|
|
606
|
0
|
@a无导线输电@Awu dao xian shu dian
|
|
690
|
|
@aTM7@v5
|
|
690
|
|
@aTM724@v5
|
|
701
|
0
|
@a林春泽@Alin chun ze@4著
|
|
701
|
1
|
@a米春亭@Ami chun ting@g(Mi, Chris)@4著
|
|
702
|
0
|
@a戴欣@Adai xin@4译
|
|
801
|
0
|
@aCN@b人天书店@c20230615
|
|
905
|
|
@aCKNYKJZYXY@b300706113-4@dTM7@e197@f2
|
|
|
|
|
| |
| 无线电能传输: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韩) 林春泽, (美) 米春亭著/戴欣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05 |
| XVIII, 509页:图;26cm |
| |
| |
| ISBN 978-7-111-72238-0(精装):CNY228.00 |
|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移动电源、无线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IPT的耦合线圈模型、回转器电路模型、磁镜模型和通用统一动态相量等理论。第三部分讨论了RPEV的动态充电问题, 从引入动态充电开始, 总结了RPEV的历史, 解释了I型和S型超细供电导轨的设计, 以及用于IPTS的控制器和补偿电路、有源抵消的电磁场抵消方法等。第四部分从静态充电和非对称线圈的介绍开始, 解释了大容量EV充电器设计, 以及EV充电器的电容式电能传输和异物检测。第五部分从耦合磁谐振系统的回顾开始, 介绍了IPT手机和机器人的移动应用, 阐述了中远程IPT和偶极子线圈自由空间全向IPT, 并讨论了机器人二维全向IPT。第六部分阐述了无线核仪器和SMF等WPT的特殊应用, 并展望了WPT的发展前景。 |
| ● |
正题名:无线电能传输
索取号:TM7/197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706113
|
300706113
|
流通五库四楼/
[索取号:TM7/197]
|
在馆
|
|
|
2
|
706114
|
300706114
|
流通五库四楼/
[索取号:TM7/197]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