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
01508nam 2200289 450
|
|
001
|
012023000767
|
|
005
|
20230726132622.7
|
|
010
|
|
@a978-7-5403-7299-6@b精装@dCNY98.00
|
|
100
|
|
@a20230714d2023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
102
|
|
@aCN@b420000
|
|
105
|
|
@ay z 000yy
|
|
106
|
|
@ar
|
|
200
|
1
|
@a荀学源流@Axun xue yuan liu@f马积高著
|
|
210
|
|
@a武汉@c崇文书局@d2023.7
|
|
215
|
|
@axvii, 348页@d22cm
|
|
225
|
2
|
@a崇文学术文库@Achong wen xue shu wen ku@i中国哲学@v1
|
|
300
|
|
@a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 2023年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
|
|
314
|
|
@a马积高 (1925-2001), 湖南省衡阳县人, 古代文学史专家, 曾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诗文、经学和文字、声韵、训诂学等研究方向上成果颇丰。
|
|
330
|
|
@a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在“天人相分”说的立论之上, 详细论述了荀学发展的源与流, 对读者了解荀学脉络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书上篇从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出发, 详细介绍其天人观、人性论、王霸论、文学思想等, 略探其源, 重点在揭示荀学与孟学的差异, 即在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学一派之外, 还有开创“天人相分”的荀学一派。下篇从荀学史的角度, 对不同朝代的荀学研究做出系统梳理, 其间颇涉反荀的论争, 但作者重点在于论述荀学如何在曲折的历史潮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
|
410
|
0
|
@12001 @a崇文学术文库@i中国哲学@v1
|
|
600
|
0
|
@a荀况,@Axun kuang@f前313-前238@x哲学思想@x研究
|
|
606
|
0
|
@a哲学思想@Azhe xue si xiang@x研究@y中国@z战国时代
|
|
690
|
|
@aB2@v5
|
|
701
|
0
|
@a马积高,@Ama ji gao@f1925-2001@4著
|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30714
|
|
905
|
|
@aCDNYKJZYXY@b300693689-90@dB2@e534@f2
|
|
|
|
|
| |
| 荀学源流/马积高著.-武汉:崇文书局,2023.7 |
| xvii, 348页;22cm.-(崇文学术文库.中国哲学;1) |
| 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 2023年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 |
| |
| ISBN 978-7-5403-7299-6(精装):CNY98.00 |
|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在“天人相分”说的立论之上, 详细论述了荀学发展的源与流, 对读者了解荀学脉络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书上篇从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出发, 详细介绍其天人观、人性论、王霸论、文学思想等, 略探其源, 重点在揭示荀学与孟学的差异, 即在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学一派之外, 还有开创“天人相分”的荀学一派。下篇从荀学史的角度, 对不同朝代的荀学研究做出系统梳理, 其间颇涉反荀的论争, 但作者重点在于论述荀学如何在曲折的历史潮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
| ● |
正题名:荀学源流
索取号:B2/534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693689
|
300693689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2/534]
|
在馆
|
|
|
2
|
693690
|
300693690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2/534]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