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
|
01781nam 2200337 450
|
|
001
|
012023000022
|
|
005
|
20231213165649.27
|
|
010
|
|
@a978-7-03-071902-7@dCNY228.00
|
|
100
|
|
@a20220425d2022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
102
|
|
@aCN@b110000
|
|
105
|
|
@aak a 000yy
|
|
200
|
1
|
@a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Abao hu di sheng tai zi chan ping gu he sheng tai bu chang li lun yu shi jian@f桑卫国, 刘某承等著
|
|
210
|
|
@a北京@c科学出版社@d2022.3
|
|
215
|
|
@a237页@c图 (部分彩图)@d24cm
|
|
225
|
2
|
@a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研究与示范丛书@Azi ran bao hu di gong neng xie tong ti sheng yan jiu yu shi fan cong shu
|
|
300
|
|
@a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7YFC0506400)”成果
|
|
306
|
|
@a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
|
314
|
|
@a桑卫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生态学科领军人才。
|
|
320
|
|
@a有书目 (第181-195页)
|
|
330
|
|
@a本书以多类型保护地及保护地区域的生态系统为着眼点, 构建适用于我国的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方法, 对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健康诊断, 提出相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提升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区域生态资产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形成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方法和技术标准, 进而指导生成面向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从生态系统角度为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创新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
|
410
|
0
|
@12001 @a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研究与示范丛书
|
|
606
|
0
|
@a自然保护区@Azi ran bao hu qu@x环境生态评价@x研究@y中国
|
|
606
|
0
|
@a自然保护区@Azi ran bao hu qu@x生态环境@x补偿机制@x研究@y中国
|
|
606
|
0
|
@a农业科学
|
|
690
|
|
@aS7@v5
|
|
690
|
|
@aS:Z@v4
|
|
701
|
0
|
@a桑卫国@Asang wei guo@4著
|
|
701
|
0
|
@a刘某承@Aliu mou cheng@4著
|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20425
|
|
905
|
|
@aCDNYKJZYXY@b300702572@dS:Z@e444@f1
|
|
|
|
|
| |
| 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桑卫国, 刘某承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3 |
| 237页:图 (部分彩图);24cm.-(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研究与示范丛书)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7YFC0506400)”成果 |
| |
| ISBN 978-7-03-071902-7:CNY228.00 |
| 本书以多类型保护地及保护地区域的生态系统为着眼点, 构建适用于我国的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方法, 对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健康诊断, 提出相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提升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区域生态资产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形成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方法和技术标准, 进而指导生成面向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从生态系统角度为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创新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
| ● |
正题名: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
索取号:S:Z/444
 
预约/预借
|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
1
|
702572
|
300702572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Z/444]
|
在馆
|
|